产品应用
订购留言 产品图库

产品应用

首页 > 产品应用

人人认为自身很了解长城其实90%的人都不知道……

来源: 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1-26 04:59:26

  它将中国自然地理特色、绵延不息的中华历史文明和中国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完美融为一体,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

  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甚至被夸张地认为是唯一能在外太空中看到的人工痕迹,就连联合国都曾对此深信不疑……

  它不仅被写入国歌,成为中华民族族的精神象征,每有外国领导人访华时,也大多将这里列为必打卡景点,成为全世界默认的中国象征。

  关于长城,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常说万里长城,可你能够精确说出长城的具体长度吗?所有的长城,都跟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样保存得如此完好吗?长城,到底都在哪些地方?

  如果你希望得到目前为止最经得起推敲的一切关于长城的知识,《万里长城在哪里》应当是首选。

  不同于以往的局限于故纸堆的书斋式研究,《万里长城在哪里》是一本用双脚实地行走,一步一个脚印,用近40年的时光打磨出的书,其中不少内容都是在过往的文献中没看到过的。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应该了解这本书的作者,这是一个一生都在为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默默辛勤付出的人,而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

  董耀会是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1998年和2002年,作为外交部指定的专家,分别陪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布什参观长城。

  2007年至2017年,董耀会主持国家“十二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长城志》的编纂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一起,历时508天走过7400千米,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的壮举。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仍不断在长城沿线考察,为长城保护而奔走,将自己对长城的思考分享给公众。

  作为一个数十年如一日在长城行走并深入思考的人,董耀会老师对长城的资料熟稔于心,对于长城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那么,万里长城究竟跨过了多少地方,不同地域上的长城有何差异?长城的两边生活了怎样的族群,曾经有着怎样的互动?让我们大家一起翻开《万里长城在哪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与以往介绍长城的书不同,《万里长城在哪里》从地理视角展开,这是一个很难写的角度,几乎没人写过。

  作者董耀会拥有深厚的历史地理学背景,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当他还在北大地理系念书的时候,就想写一本地理视角介绍长城的书。

  《万里长城在哪里》从中国整体的地理环境入手,讲透了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万里长城,为什么中国人两千年来持续不断地修建长城,修建长城其实是为了弥补天然防御屏障不足。

  长城修建在农牧交错地带,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抢掠也有地理的因素。

  地理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气候的变迁,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了长城南北移动上。

  以明代为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崇祯十六年(1643),是历史上的第五个小冰河期,也是持续寒冷时间较长久的时期。这一时期,气温降到千年以来的低点,北方普遍出现了较大的旱灾。

  长城地区的农耕经济本已处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若遇上大的灾害就更加困难。

  他们无法对抗残酷的环境,就会向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农耕区发起进攻,抢夺生存必需的物资,或是占领较好的草原资源来维持生存。

  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察和科学实验结合得出这样的认识:明长城向南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农牧交错带南移的结果。

  全书的核心部分分为七大不同的板块,详细的介绍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戈壁各种不同的地貌上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阐释了长城内外的经济差异以及长城内外的交流。其间,穿插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是《左传》中的杞梁妻。杞梁战死沙场,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觉得自身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缺乏诚意,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

  唐玄宗时《雕玉集》所引的《同贤记》将杞良妻与哭倒秦始皇长城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又历经各种演变,这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孟姜女的故事。

  书中还附有闯关东、张库大道、河西走廊的文化韵致等七大特色专栏,经由董耀会的讲述,鲜活的故事在长城两边上演。

  不同地貌上的长城建造方式也有所差异,外在形态也不一样,为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长城,书中还有近百幅精美图片,四色全彩印刷。

  其中70幅由著名“60后”长城摄影家董旭明和“90后”长城文化影像推广大使杨东联袂呈现,还有20余幅为作者董耀会在考察途中所拍的珍贵影像。

  无论是在清晨初升的朝阳,黄昏落日的霞光,还是在生机盎然的春季,银装素裹的冬天,这近百张照片将长城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会将长城与战火、硝烟联系在一起,然而长城代表的绝不只是战争,其背后是自古以来根植于心的和平观念。

  长城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巨型军事防御工程,以构建农牧交错地带农耕与游牧地区之间的秩序。

  作者在陪同美国总统参观长城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话:“建筑长城的人并不想打仗,只有渴望和平,不想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建筑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人不可能背着长城去打别人。”

  长城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长城是秩序与和平的象征,长城的和平精神也是一种超越敌对关系的精神。

  当硝烟散去,过去的争端、冲突也化作了过眼云烟融入了泱泱历史长河之中,长城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之上,而长城精神也早已随着前进的脚步,深植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中。

  据统计,长城存在于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各类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长度21196.18千米。

  长城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分布之广,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像八达岭这样雄伟的长城只是极小部分。

  对于长城的整体情况来说,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为20%,保存较差的约40%,保存差的、已经消失的接近30%。

  长城不全是用砖修的,而是就地取材,有的地方用黄土,有的地方用石砌,像宁夏、甘肃气候干燥,缺土缺石的地方还会用到红柳、芨芨草、芦苇作为修筑墙体的材料。

  因此,不同地貌地区的长城在历经了数个世纪的洗礼之后,摆在保护课题之前的一个最大课题就是,如何让生活在它们周边的公众认出那些已变成土坡、丘陵的长城遗迹。

  就比如今年9月,上了热搜的这条新闻:山西有两人为了抄近道,竟然用挖掘机把明代三十二长城拦腰挖断了。

  其实长城被挖断并不是第一次,2018年澎湃新闻报道过河南的战国赵长城也被挖断过。

  大多数情况都是,当地民众可能根本不认识那是长城,很多地方的古长城假如没有专家指点,已经看不出长城的痕迹。

  这也凸显了《万里长城在哪里》这样的普及性读物出版的重要性,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从情感上来说,没有人愿意看见它的消亡。

  但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加入到这场自觉保护长城的行动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它要求我们知道万里长城在哪些地方,只有认识长城、读懂了长城,才能去保护。

  长城,不仅是一座物理上的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是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本书以宏观的地理视角阐释了中国人持续两千年修建长城的原因。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全书通过不一样的区域的不同地貌,介绍了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济、军事、交流、保护等内容,生动呈现了长城内外的互动交流以及与自然地理的相依相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