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订购留言 产品图库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跟着绿城读四库丨古代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

来源: 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3-14 02:07:04

  就在上个月,杭州上城彭埠街道首届儿童友好社区邻里共创节在绿城未来数智参与运营的杨柳郡未来社区开展。

  之所以将街道邻里共创节放在杨柳郡未来社区开办,与社区融洽的邻里关系分不开。

  围绕“睦邻友好、生活合伙人、长效运营、数字治理”,绿城未来数智在杨柳郡未来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可生长、可持续、可复制的未来社区运营模式,让居民在这里找到了老底子绿荫下墙门里时光,构建了一个祥和、互助、向上生长的熟人社会。

  回到旧时光,古代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抚摸《四库全书》中的历史章节,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在老家,两家人毗邻而居,却因为造房屋争地皮发生争执。

  张老夫人修书到京城,希望张英出面干预,但张英作诗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人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感到很惭愧,也将墙后退三尺。后来,在张叶两家之间,就多出了一条“六尺巷”。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来就很重视邻里关系。对于历朝历代的当权者来说,邻里关系的好坏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利于社会稳定的基石,小家安则大家稳。

  事实上,在古代,“邻”和“里”是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邻就是最小的行政组织。大家都知道,《周礼》在礼制教化方面构建了一幅井然有序的蓝图,在这幅礼制全景图中,就曾写道:“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说,1邻=5家,1里=5邻。

  在《汉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这样来看,“邻里”二字,是否很像我们现在社区里所说的“网格”呢?

  由于古代在1邻中的几家人都住得很近,所以,“邻”字也引申为“邻近”的意思。由此能够看出,邻里关系实则是一种以地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

  比如,唐长安城就有108 个坊。坊由城市干道划分而成,大小不完全一样,四周筑坊墙,开有坊门,定时启闭。坊内主要为民居,也有寺院和官僚府第。

  里坊的划分对中国古代城市用地布局和方格道路系统的形成有特别大的影响,至今在一些城市仍有里坊制的痕迹。

  比如,在杭州就有百井坊、三元坊巷等,在粉墙黛瓦和悠长的巷弄中,大家毗邻而居,且邻里环境建设主要是由居民自筹自建,于是需要邻居们互帮互助,“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以里坊制度为代表的邻里系统塑造了一种东方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市民文化。就像口口相传的那句老话一样——“远亲不如近邻”。

  不仅如此,古代对邻里关系的解读,也在处理外交关系上有所体现。《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曾记载,陈国公子五父劝诫陈国国君(陈桓公)同意郑国请求,两国交好,而文中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也体现了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理念和原则。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民和亲而相好的关系,是国家稳定、社会融洽、国泰民安的前提。不过,丰满的理想,还需要管理来实现。

  秦朝的商鞅,希望能够通过一套法律机制体系,打造一个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乌托邦。于是,他推行了连坐制,让百姓们按户编组,五家为保,十户相连。只其中只要有一人犯罪,家人邻居都要被问罪。

  在秦律中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条,有贼人闯入,这家主人受伤并呼救,如果邻居们不在家无法相救,邻居都要受到惩罚。

  简单来说,就是要想当官,必须给搞好邻里关系,这个人在乡邻中的口碑德行决定了他能够有资格成为政府体系中的治理者。

  尽管这个制度后期变成了“走后门”的代名词,但是在前期还是对和谐邻里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代统治者还强调,官员要在融洽邻里关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即当了官之后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

  汉成帝时,薛宣任职左冯翊,当官吏休假日,曹掾、张扶就是不肯休息,仍然坚持上班办公。薛宣对他说:“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

  薛宣的意思即是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想法,即官吏应当在休息的日子里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与邻里之间把酒传盏,融洽关系。

  张扶听到薛宣的话后很惭愧,众官员都认为薛宣说的有道理。中华民族和谐的邻里关系在汉朝基本成形,成为中国邻里关系形成的基础。

  东汉时期,还提出“凡乡党饮酒,必于民聚之时,欲其见化知尚贤尊长也”。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邻里之间,通过组织乡饮酒礼活动,大家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来融洽关系。

  此后,古人也将邻里关系的处理当作一种道德规范,除了“六尺巷”的典故外,还有杨翥卖驴、陶渊明移居等故事流传。

  比如,陶渊明在移居后就描述了他在南村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也就是说,他常与邻居们一起探讨诗文与人生,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惑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古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上,比如买卖房屋。中国古代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买卖,长期存在着亲邻先买权的习惯。同时,邻里还是一起旅游的好伴侣。

  除了陶渊明喜欢“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之外,杜甫也在邻居家赏花时写下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的千古名篇。

  时至今日,邻里关系依然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尽管曾经的街巷不再,人们已经住进了高层公寓,但人们对熟人社会的需求依然旺盛,比起城南城北的朋友穿城相见,人们更希望在身边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而绿城未来数智在运营未来社区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回归到人对于生活的本质需求,对于邻里场景的构造,形成了自己的营造之术。

  通过对地域特色、文化脉络的梳理,以数字化连结,规划设计邻里空间。比如,衢州礼贤未来社区,围绕“礼贤崇德,美好触手可及”的总体策略,为居民提供“邻里有温度的人文有礼社区”;

  衢州鹿鸣未来社区,聚焦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群,为邻里场景打出“最活力,交融多元新街区”;

  在宁波北仑通山未来社区,通过邻里中心的社区影院、文化沙龙等空间,参与“小饭桌”+“思想荟”邻里特色活动,去扩大自身的社交圈等等。

  让邻里生活有小时候的味道,绿城未来数智,赓续古代邻里文化,把生活还给生活,让造梦想变成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