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来源: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1-21 23:11:45
  • ②货币可以与任意商品进行交换。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是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

  ②货币可以与任意商品进行交换。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是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

  (2)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用于商品交换,也体现了人们劳动的互换,因此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

  (1)价值尺度。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可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例如,电脑的标价为8999元,这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例如,我全额付款购买了电脑,此时执行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足值的金属货币被人们贮藏,退出流通;信用货币也可以被人们“贮藏”,但不会退出流通。例如,我没有买电脑,而是把8999元存起来了,这执行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信用经济下,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如赊销、延期付款等支付方式。例如,我选择分期付款购买电脑,此时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执行支付手段、购买手段、财富转移手段的职能。例如,我用美元买电脑,此时执行的就是世界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发展的结果。

  答: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指确定货币材质和规定货币的单位金属量。其中,确定货币材质是货币制度的基础。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通货的铸造是指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本位币是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制成的无限法偿的足值货币,即主币。辅币是为满足日常小额交易制作的货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具有有限法偿性。

  (3)金准备制度。黄金储备可以用以支付存款、兑换银行券,用以调整国内金属流通,也可以用作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答: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这是因为,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理性人必然选择将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贮藏,使其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

  答:(1)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并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b.金币与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同时流通并可自由兑换。既节约了大量黄金,又保证了价值符号的稳定,从而稳定了货币流通。

  ②金块本位制下,没有金币流通,以央行发行的、以金块为准备金的纸币为流通货币,并对黄金的兑换加以限制,规定居民持有的货币量达到一定限度后才可向银行兑换黄金。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的黄金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③金汇兑本位制下,没有金币流通,但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以本国的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

  但是,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都取消了金币的流通,而代之以价值符号,这样就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货币流通不如金币本位制时稳定。

  ①黄金的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最终的原因。尽管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出现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和了这个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

  ②金本位制下的货币价值稳定只是相对的。黄金的价值受黄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变化、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

  ③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因而不利于各国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

  答: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即: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答: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主要的因素,货币供求对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央银行负责调控货币供应量,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1)理论意义:清晰的货币层次便于经济分析。通过对不一样的层次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观察,可以分析国民经济的波动;

  (2)现实意义: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后,中央银行可以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控制点从而有效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答:马克思指出,利息并非产生于货币的自行增值,而是产生于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利息产生的前提是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2)利息和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转让给借贷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答: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杠杆作用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1)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累资金。利息是使用资金的报酬,通过调整利率,能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积累资产金额的投入生产。

  ②调整信贷规模。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贴现利率上升时,信贷规模缩小;反之,则相反。

  ③调节国民经济结构。通过利率的高低差别与升降,可以直接影响资金的流向,有利于产业体系调整。

  ④抑制通货膨胀。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⑤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可以调高本国的利率水平,由此减少资金外流,吸引资金内流,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①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息是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利率的提高促使企业一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②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实物资产投资。各种金融实物资产的收益与利率紧密关联,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人们选不一样的金融资产。

  古典学派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下能轻松实现充分就业,此时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储蓄与投资是资本的需求、供给函数,共同决定均衡利率。

  由于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利息所得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劳动供给、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真实因素决定的,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货币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

  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是由内生的货币需求和外生的货币供给决定,而非投资和储蓄;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纠正了古典学派忽视货币因素的偏颇,然而它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将储蓄与投资等实际因素完全不予考虑。

  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作为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同时考虑了货币因素和实质性因素,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在利率决定的过程中,虽然它考虑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但是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当可贷资金市场实现均衡时,并不能够确保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由此可见,该理论仍是不完善的。

  IS-LM模型尝试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做多元化的分析,结合多种利率决定理论,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并在二者同时均衡的条件下,得到均衡利率。

  IS-LM模型克服了古典学派利率理论、凯恩斯学派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利率理论的缺陷,是目前对利率决定机制相对最为完善的解释,但模型的说服力仍有待加强。